1选桩- 桩径和桩长
- 桩径选择:桩径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上部结构的荷载大小、地质条件和布桩形式等因素。一般来说,对于较小的建筑物荷载和较软的地基土,可选择较小的桩径,如300 - 400mm。如果是大型建筑物或承载要求较高的结构,桩径可能需要达到500 - 600mm甚至更大。例如,在高层建筑的基础加固中,为了有效传递巨大的竖向荷载,可能会选用较大直径的静压桩。
- 桩长确定:桩长应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要确保桩端能够落在承载力较高的持力层上。可以通过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要求,并结合地层分布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桩长。在软土地基中,桩长可能需要穿透软弱土层,到达下部的硬土层或砂土层。例如,当地基土上部为较厚的淤泥层,而下部有一层稳定的粉质粘土层时,桩长应设计为能够使桩端进入粉质粘土层一定深度,以充分利用该层土的承载能力。
- 桩身材料
- 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静压桩的强度等级一般不应低于C30。对于承受较大荷载或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使用的桩,可选用更高的强度等级,如C40 - C50。较高的混凝土强度能够保证桩身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 配筋设计:根据桩的受力情况进行配筋。对于承受竖向压力为主的桩,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一般不应小于0.2% - 0.45%(根据桩径等因素确定),且不应少于6根。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一般为200 - 300mm。在桩顶和桩端等受力较大的部位,箍筋间距应适当加密,以增强桩的抗剪能力。
2. 布置
- 布桩形式
- 行列式布置:将静压桩按行列整齐排列,这种方式适用于规则形状的基础和荷载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例如,对于矩形的独立基础或筏板基础,当建筑物的柱网规则时,可采用行列式布置静压桩。桩间距一般根据桩径和地基土的性质确定,通常不小于3倍桩径,以避免群桩效应导致桩的承载能力降低。
- 梅花式布置:桩的位置呈梅花状排列,这种布置方式在相同的桩间距下能够提供比行列式布置更好的地基加固效果,尤其适用于地基土性质较差或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的情况。例如,在软土地基上的多层建筑基础加固中,梅花式布置的静压桩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地基的整体稳定性。
- 桩间距
- 桩间距的确定要考虑桩的类型、桩径、地基土性质和施工工艺等因素。如前所述,一般不应小于3倍桩径,对于摩擦型桩,适当增大桩间距可以充分发挥桩侧摩阻力;对于端承型桩,桩间距也不宜过小,以免桩端阻力相互叠加影响承载能力。同时,还要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避免因桩间距过小导致桩身移位或周围土体隆起等问题。
- 边桩距离
- 静压桩的边桩中心距基础边缘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1倍桩径。这样可以保证基础边缘的土体稳定性,并且避免桩在施工过程中对基础边缘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在筏板基础的静压桩布置中,边桩与筏板边缘的距离应满足这个要求,以确保筏板基础的整体性和稳定性。